【新明55】本报总编辑朱志伟:创刊55周年办报风格不变

【新明55】本报总编辑朱志伟:创刊55周年办报风格不变

照顾年长读者的需要,依然是《新明》同人坚守的承诺,我们一定要做好、并将继续出版报纸。我们也期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能手把手引领年长读者,慢慢进入数码化世界。

2021年12月26日《新明日报》与《联合晚报》合并,推出新《新明》,3个月不到的时间——今天2022年3月18日,我们来到一个新起点,《新明》创刊55年!这也是新加坡建国以来,历史最悠久的都市报。

过去的日子,编辑部同人致力于吸引《晚报》的读者,还有欢迎新读者;我们在办报风格不变的同时,增加了版数(每天至少22版)、微调了版面设计、放大字体,推出新专栏,还有每周两次固定的封底有奖游戏,在数码化和疫情的双重夹击下,《新明》仍在夜间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销售量比起过往有所提升,在这里一定要谢谢广大读者的支持。

与此同时,《新明》也不忘推动数码化,2月初率先让读者免费试读E-Paper+:读者只需扫描QR码、就可在手机上阅读当天出版的《新明》,共有3500人次参与。对于编辑部来说,这是个好的开始。我们也发现,利用手机读报的人,有别于惯性买报纸的读者,他们更善于利用科技获取信息。我们都希望他们能持续这样的阅报“新常态”,因为这将提供便利,不管日后外头是不是下着大雨,又或者因为冠病病例激增而减少出门,只要QR码在手,就能购买《新明》。

承诺照顾年长读者需要

过去一年来,《新明》在社交媒体上也更加活跃,每天上载至少20则国内外新闻,抢先发布即时消息,并且不时直播社区歌台演出。《新明》面簿目前的关注人数超过38万,是面簿“粉丝”增长率最快的本地中文媒体之一。

与此同时,《新明》也与时并进迈向数码化,积极参与华文媒体集团旗下的《新闻抢先看》以及《早现场》节目中的策划和主持工作。

然而,照顾年长读者的需要,依然是《新明》同人坚守的承诺,我们一定要做好、并将继续出版报纸。我们也期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能手把手引领年长读者,慢慢进入数码化世界。

与商家读者携手 创造“三赢”局面

很多读者都知道,《新明日报》是由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和本地斧标驱风油的创办人梁润之先生共同创办的,55年一路走来,不同时期的《新明》同人辛勤耕耘,大家年代不同,但薪火相传的,是一贯在新闻线上无畏拼搏的精神。

退休资深报人、也是《新明》前总编辑杜南发先生曾在《新明》创刊40周年时说过:“要了解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阅读两种报章,一是当地的主流报章,一是当地的都市报。阅读主流报章,可让我们了解这个国家和社会的主要动向;阅读都市报,则可以让我们直接进入这个社会的日常生活,感受实实在在的社会民情。”《新明》的办报方针,一定要以本地小市民的生活为重心,绝不能和小市民的生活脱节!

在此,我也要感谢众多商家给予《新明日报》创刊55周年特辑的支持,今天出版的特辑达46版!商家们能在冠病疫情严峻的时期给予支持,让我们铭记于心。我们也期待,能与各位商家、还有读者们一起携手,在接下来继续创造“三赢”局面!

热词 :

新明55
【新明55】本报总编辑朱志伟:创刊55周年办报风格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