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明55】报纸走多远关乎能否打动人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

【新明55】报纸走多远关乎能否打动人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

所谓一“报”一江湖。《新明日报》创刊以来,凭着敏锐的社会视角追踪市井小民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生动鲜明的风格出挑,为本地报业注入活力,尖锐的笔触也斩获一批忠实读者,从此打下一片属于《新明》的天下。55岁的《新明》处于什么阶段?它又呈现了怎样的生命力?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认为报纸走得长远,无关乎多少年历史,而是能不能打动人。

“我觉得这无关乎处于什么阶段,一份报纸要做下去,不论你有多少年历史,都是要问自己,你能不能打动人?你要打动什么人?这个打动人,不是年轻貌美就可以。”

国家、企业、机构做周年大庆时,有时会以它的“岁数”来界定那是处于青年、壮年、中年、晚年。用这个比喻问李慧玲时,她跳脱这些,直接了当地说:“读者才不管你是壮年还是中年,若无法接地气,无法给读者带来价值,读者还是可以选择不看的。”

在她看来,跟读者一起生活很重要,这样才能了解他们,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才知道可以给读者带来什么,才知道他们花这一块钱的价值是什么。

李慧玲认为,新加坡自1970年中期以后、互联网出现以前,市场上报纸没有太多竞争,所以看到的报章也不多元,报章类别比较固定。当时市场较不复杂,有更大的空间让总编辑去创新,这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考验。

李慧玲从《联合早报》开始投入新闻工作,后来常驻报章市场竞争激烈的香港和市场化媒体发生巨大变化的北京,回来新加坡后,她开始在早报担任管理职务,出任华文媒体集团社长之前是《联合晚报》总编辑。

她指出:“现在我们说报纸要有公信力。不过不同的时空里,有的报纸也不一定对公信力有兴趣。我们现在还是‘形象清朗’的,这是一个选择,不是必然的。”

被问到《新明》“永葆青春”的秘诀应该是什么时,她强调,报纸必须想好要服务怎样的市场,了解这个市场,尊重市场的规律。“最不要有的一个想法,就是以为读者‘跑不掉’,反正没有别家。”

《新明》过去55年也经历过几次变革,去年12月26日和《联合晚报》合并,以《新明日报》的刊号继续反映民生,提供最即时的新闻和生活资讯。那如今它呈现出怎样的一个社会?

李慧玲表示,《新明》社会随着更大的新加坡社会而改变,尽管新加坡现在有更多富豪,但普通的市民阶层一直都在,且占据主流。

“你去组屋区的巴刹、小贩中心和咖啡店走一下,就看到《新明》的社会了。”

她指出:“从内容上来说,《新明》照理要有两优势,一个是超本地化(hyperlocal),就是说新加坡的社会新闻,要做到没有人比你强和快。一个是呈现的方式可以活泼、直接,这包括新闻写法、标题、照片、版面。我们能够保持这个优势吗?”

无大报小报之分 应把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问她《晚报》与《新明》合并的过程中,最惋惜和不舍的是什么,对合并后的《新明》有什么期待。前半段的问题,她没有回答。

李慧玲只是说起刚调去《晚报》时的一段记忆。当时一位在《新明》的前辈自认晚间报纸是”小报”。她心里不以为然。

她认为没有大报小报之分:“如果社会新闻是我们的重点和优势,就一定要投入资源,看紧自己的这个行当,把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晚报》期间,担任总编辑的李慧玲负责制定《晚报》编辑方针,团队知道大方向后,大家一起执行。作为社长,两报合并,她扮演什么角色?

“现在我的工作,是给《新明》的总编辑空间和资源,让他去思考和带领《新明》团队去做他们觉得值得做的报纸,给予《新明》的团队支持。”

早期接受资讯方式简单 报纸无缝渗入人们生活

早期社会接受资讯的方式比较简单,报纸无缝渗入人们生活,成为街坊之间茶余饭后的娱乐和消遣。

李慧玲忆述,小时候一家八口住在组屋三房式单位,那是她祖母家,当时经常看到摊贩一到傍晚就在马路边摆起小桌子,贩卖《新明》和《晚报》。

“说真的,当时我还觉得这样卖报纸的工作有趣,车子停下来,你赶紧把顾客要的报纸递到车窗处。”

李慧玲说,新加坡发展初期的小康家庭,左邻右舍不管有没上过学,读华文报都不是问题。

“我的阿嬷没有读过书,爸爸读到小学二年级,叔叔们小学不知道有没有毕业,但是读报好像是基本的能力。报纸提供街头巷议的话题,读报是他们关心周围的一种表现方式,所以家里从来不缺报纸。”

后来,李慧玲一家搬到大巴窑四房式组屋,父亲放工后仍会带回两份晚间报,当时就读中学的李慧玲喜欢看《新明》和《晚报》的文艺版,并打趣说学做文青的时候还有投稿。

记者问她与《新明》之间是否有过有趣或好玩的碰撞或经历,她说起一段中学记忆: “因为当时感觉《新明》比较‘黄’,夜总会和酒吧的广告不少,当中女性都穿得清凉。有一次,学校老师带我们到报馆参观,去到《新明》时,童言无忌的我,当下直问接待我们的总编辑,《新明》为什么那么多这类广告。”

数码提供年长读者更多选择

新加坡迈向“智慧国”愿景,《新明》作为纸媒也同样在努力数码化,包括推出电子报,入驻到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如面簿和Instagram,以及用拍视频方式来呈现新闻。问她《新明》要如何带动年长人士进入数码世界,她没有多谈。

她说:“数码只是我们呈现新闻的平台,关键是我们怎么做新闻,做什么新闻。年长读者选择看数码或纸版,有各种原因。我们可以做的,是给他们提供选择。”

热词 :

新明55
【新明55】报纸走多远关乎能否打动人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